首页 > 滚动 > > 正文

这种“耐心”的父母,不发脾气却带给孩子更大的伤害-天天快播报

2023-04-13 09:51:03 来源:腾讯网 分享到:

前几天看到一个视频,看完心情久久无法平静,是一个妈妈记录女儿不睡觉她的对待方式。

那是一个2岁多的小女孩,她半夜不肯睡觉,想出去玩。

妈妈先问她是不是不睡觉,要出去玩?


(资料图)

当小女孩给予肯定回答后,妈妈问她:“你今天还要不要回来?一直玩到天亮可以吗?你可以做到吗?”

两岁的小朋友只听到玩,毫不犹豫地点头说“可以”。‍‍‍

然后妈妈看了看时间,凌晨2点半,坚定地带她出门了。

小女孩很兴奋地拉着妈妈的手出门了。妈妈问她,外面有小朋友吗?大家都在干嘛?

2岁的小女孩乖乖地回答:“睡觉”。

妈妈用尽量平静地口味问:“为什么你不要睡觉?”‍‍

当小女孩肯定地回答说:“不要睡觉”后,

妈妈深吸一口气,依然保持平静地说:“那我们今天就不要睡觉了,你可以做到吗?你告诉妈妈可以吗?”‍‍

当再次得到小女孩的肯定回答后,妈妈告诉她说到就要做到

然后小女孩就很开心地在空无一人的街上玩起来了。

在小女孩玩得很兴奋的时候,妈妈抓着她反复问她要不要睡觉。

小女孩斩钉截铁地回答不睡觉。

妈妈继续平静地说:“可以的,继续玩吧!”‍

小女孩开心地玩到3点40,妈妈说:“你记得你现在开心的样子,待会你哭的时候,你就想一想你现在开心的时候,好吗可以吗?”

到3点50的时候,孩子就想睡觉了

妈妈好像一直在等待这个时刻,她毫不犹豫地拒绝:“宝宝,不可以!因为我们出门的时候约定好了,不到天亮不能回家,不可以睡觉!”

孩子累了,妈妈让她在路边坐一会,当孩子又站起来后,自然更困了,再一次跟妈妈说要睡觉。

妈妈再一次强调出门前就约定好了,不到天亮不能回家,要在外面玩到天亮。‍‍‍‍‍‍

接下来的时间里,孩子开始找各种理由,先说自己的手冰凉凉的‍‍‍‍‍

妈妈告诉她手冰凉跑快点就不凉了

孩子明显走不动了,过来抱着妈妈,妈妈故作不懂地问是什么意思‍‍‍‍‍

女孩犹豫了半天,对妈妈说:“你手冷。”

妈妈开始一连串地问女孩:“在家温暖吗?是不是还开空调了,但是你不愿意在家,不想在家睡觉,你要出来!”‍‍‍

接下来的时间,女孩时不时试探性地,向妈妈表达想回家睡觉的意愿。妈妈也时不时问她:“你现在想睡觉了吗?”

只要女孩肯定回答:“想!妈妈就毫不犹豫地拒绝,反复强调“不玩到天亮不回家”的约定。

到凌晨5点51分,小女孩情绪崩不住了,一边哭一边吼着发脾气,妈妈依然不为所动,甚至看着孩子气急败坏的样子笑出声来,一边笑一边开始教育孩子。

我能理解这个妈妈的辛苦,她可能已经很累了,很困了,花了很大的力气哄孩子,偏偏孩子就是不睡,非要出来玩。在实在不知道怎么办之下,让孩子玩个够,玩到孩子受不了是她能想到的解决方法。

在这个妈妈看来,对孩子的无理要求:“我既不打也不骂,更没有发脾气,已经足够隐忍、足够耐心地用温和而坚定的方式对待了。”

这样“用魔法打败魔法”的方式确实见效快,能最快速度看到效果。可以想见,这个2岁的女孩肯定不会再喊着要求半夜出来玩。

因为这个方法好用,我们也可以看到经常有家长用类似的方法对待孩子:

注意看,这些父母对待孩子都是既没有打也没有骂,只是耐心地坚持。‍‍‍

就像前面这个小女孩的妈妈,她耐心地跟孩子半夜在外面逛了3、4个小时,很多人为这个妈妈点赞,认为她有耐心,懂教育,引导孩子的方式非常棒。

但是,大家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一下,是不是也会感觉到这种方式挺让人不适的?明明这个妈妈很耐心,却总让人感觉不舒服?

这是一个年仅2岁的孩子,她根本不懂什么是责任感,什么是“一诺千金”,甚至可能也不懂“天亮了”是什么意思。‍‍‍‍

她只知道她想出去玩,妈妈也答应了,刚开始也玩得挺开心的,但是她玩累了困了,妈妈却不让她回家。妈妈反反复复在说天亮了才能回家,因为是她同意的。

妈妈一直在说是她同意玩到天亮的,即使她发脾气哭闹,妈妈也不同意带她回家,要让她继续玩。‍

为什么妈妈这么“耐心”,却会让孩子更难受呢?

这是因为,妈妈的耐心背后,是对孩子不听话不肯睡觉的生气、愤怒和抓狂!这样的“耐心”不是耐心,而是一种隐形释放攻击性的方式:不能明目张胆地攻击孩子,只能把恨和敌意暗暗地进行释放。

这是一种“伪善”,对孩子的伤害甚至比我们熟悉的发脾气、吼叫打骂等更大、更深。

妈妈在听到孩子要求出去玩的时候,就很抓狂了。这个时候她已经筋疲力尽了,为了惩罚孩子的“不体贴”,她只好提出附加条件:要出去玩可以,必须玩到天亮!

身为成人,她当然知道,孩子一定会崩溃的。但是她内心也有一个泣血的声音,如果我这次不狠心一点,以后孩子天天要半夜出去玩,那我不得疯?所以当她提出这个要求的时候,是有自己很大的隐忍和牺牲在里面,她觉得这是为了孩子和全家人好:既能在不吼不叫不打码的情况下把孩子这个烂毛病纠正过来,又能保证全家人未来的睡眠,孩子未来也会更懂事,乖乖睡觉,真可谓一举多得。‍‍

也就是说,妈妈“温柔”地满足孩子的背后,是对孩子咬牙切齿的恨。她反复问孩子“你要不要睡觉”,实际是在等待孩子求饶。

当孩子说自己困了要睡觉的时候,妈妈是非常开心的,她会觉得“终于等到这一刻”。这时候,就是她开始释放攻击性,对孩子实施惩罚与报复的时机。孩子越困,妈妈越开心,到最后孩子哭闹发脾气的时候,妈妈哈哈大笑就是这个原因。她终于成功地以一种“耐心”的方式狠狠地惩罚了孩子。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

这样的方法会带给孩子什么样的伤害呢?‍

首先,孩子内心会造成巨大的冲突。孩子是很敏感的,越小的孩子与妈妈的潜意识连接越紧密,孩子能感受到妈妈表面平静,但实际是很生气的。

她感觉哪里不对,但又说不出来究竟是哪里不对,但在矛盾真正爆发出来之前,她又不知道究竟是哪里不对,为此,她会感觉到忐忑不安,

其次,孩子会把所有的攻击性对准自己。

就像这个妈妈对孩子表现的:是你说要出去玩的,是你不肯睡觉的,我都满足你了,你难受也必须承担!

孩子接受到的信息是:我不好,我不听话,我不睡觉。‍‍‍

如果父母把气撒出来,打骂孩子一通,孩子在被父母攻击的同时,她会觉得父母也有责任,认为父母是不好的,孩子会把攻击性对外。‍‍‍‍‍‍‍

但对于伪善的父母,父母攻击了孩子,表现出的态度又是“耐心”的,连旁人都觉得父母做得很好。这时,孩子明明感觉到了那种被羞辱、被欺负的痛苦和愤怒,但是她又不会觉得是父母的责任,无法攻击温柔带自己出来玩的妈妈,她就会接受父母的指责,把攻击性转向自己,认为是自己太糟糕,才会导致这么多问题。

这种不被释放的攻击性才是最可怕的,当她遇到问题的时候,都会把攻击对准自己,在内心开辟出厮杀的战场,陷入内耗中,天长日久,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或身心疾病。

再次,孩子慢慢地会害怕自己提的要求被满足,害怕成功。

因为,她的要求被满足之后,在开心的放纵之后,等待她的不是喜悦,而是一个巨大的惩罚。大家设身处地的想一下,就会明白,如果你每一次被满足的背后都会有一个巨大的惩罚在等着你,你还有勇气成功吗?

写到这里,可能有妈妈会问,孩子半夜不睡觉,要出去玩确实是无理取闹,既不能打骂,又不能故作“耐心”,那要怎么办?难道任由孩子胡作非为吗?

当然不是!

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,父母可以“不含敌意”地坚定地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。

就拿这个2岁的孩子来说,她晚上不睡觉原因是多种多样的。可能是下午睡太久,睡眠颠倒了。

也可能是对睡觉有恐惧心理,2岁左右的孩子会有这个阶段,明明很困了,眼睛都睁不开了,莫名其妙地,又突然兴奋起来,怎么都不睡,甚至要起来玩。或者有的孩子只睡了一个小时左右,就醒了,要起床玩。

出现这个状况不是孩子故意折腾,而是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有“睡眠恐惧”。他们害怕自己一旦睡着就再也看不到爸爸妈妈了,也害怕自己一睡着就再也醒不过来,所以他们会害怕睡觉,会努力打起精神,保持与这个世界的连接。‍‍‍‍‍‍‍

如果父母能理解孩子,告诉孩子安心睡,让孩子知道醒过来的时候,依然能看见爸爸妈妈,孩子的恐惧心理就会慢慢消除,逐渐恢复规律的睡眠。

有时候,父母可能努力安抚了孩子,孩子依然要玩,这个时候,父母可以把床头灯打开,告诉孩子,爸爸妈妈困了、要睡觉了,没法陪他玩,他可以自己在床上玩一会。

父母要允许自己拒绝孩子,这样孩子能感受到真实的父母,知道父母的情绪,这有助于孩子建立边界。‍

在这个过程中,孩子也会知道:父母也要睡觉,原来自己睡着后,爸爸妈妈也睡着了,他对睡眠的恐惧也会逐渐消除。

如果在处理的过程中,父母还会感受到不舒服,觉得难受,就要向内看,看看自己不舒服的原因究竟是什么,找出导致这个问题的根源,然后与这个问题和解。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

很多时候,孩子像一面镜子,能够找到我们曾经那个受伤的自己,安抚好这个受伤的部分,我们就能整合好自己的内在,当伤口愈合了,也能更有力量对待孩子。

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父母,但我们可以更好的成长,尽最大的努力,减少可能带给孩子的伤害。

标签: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人人仪表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粤ICP备18023326号-36   联系邮箱:8557298@qq.com